【壓縮機網】2021年,對于壓縮機行業來說,是極不平凡的一年。在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背景下,前有原材料價格瘋漲,后有大面積限電限產,到現在疫情仍在反復露頭。剛開始還有不少人喊疼叫苦,但隨著行情持續,從10月底上海國際壓縮機及設備展覽會上反映的情況看,很多人選擇了“躺平”,淡定看待市場的起起伏伏。
事實上,今年的壓縮機市場并非“一碗水端平”,而是流向了不同的河道:全球銷量大漲20%以上,其中,外資品牌增長迅猛,國內大機增長35%以上,小機卻增長相對緩慢;營收、銷量、利潤總額保持增長,利潤率卻連連下滑;有實力的企業良性擴張,實力稍遜的企業發展受挫。
究其原因,不難理解。一方面,今年全球經濟在顛簸中重啟,外貿增長很顯眼,壓縮機需求逐漸復蘇,外資品牌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。而無海外生產基地的民營壓縮機企業,因物流不暢、運費上漲等因素,無法享受這一波市場上升帶來的增長紅利。另一方面,壓縮機作為通用機械設備,其市場形勢與產業政策密切相關。隨著我國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,國家對能耗水平和碳排放管控不斷加強,企業各項生產運營成本不斷攀升,制造業中數量最多但抗風險能力也最弱的“散亂小”企業,在疫情的影響下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,擴產動力不足,產能逐漸向大企業集中,對小機的需求自然減少。與此同時,由于壓縮機行業已充分市場化,中低端產能過剩,小機附加值低,議價能力較弱,加之原材料、能源等價格持續上漲,企業自身對漲價因素的消化能力有限,在越發追求品質、能效的市場面前,低價的優勢不再明顯。而在以高參數、特種、精密和綠色等為特點的高端細分市場上,有實力、早布局、有準備的優秀外資、民營企業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就順理成章了。
“莫畏浮云遮望眼,風物長宜放眼量。”頭部企業今天的地位和今年的業績,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多年努力積累的結果。壓縮機行業競爭雖然激烈,但也是一個容錯率很高的市場,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容得下企業去調整發展思路。在市場分化愈加明顯的當下,企業不管走質還是走量,堅持品質、創新和細分,才是我們最該保持的姿態。
王盛
壓縮機網
《壓縮機》執行主編
watson.wang@compressor.cn

來源:本站原創
【壓縮機網】2021年,對于壓縮機行業來說,是極不平凡的一年。在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背景下,前有原材料價格瘋漲,后有大面積限電限產,到現在疫情仍在反復露頭。剛開始還有不少人喊疼叫苦,但隨著行情持續,從10月底上海國際壓縮機及設備展覽會上反映的情況看,很多人選擇了“躺平”,淡定看待市場的起起伏伏。
事實上,今年的壓縮機市場并非“一碗水端平”,而是流向了不同的河道:全球銷量大漲20%以上,其中,外資品牌增長迅猛,國內大機增長35%以上,小機卻增長相對緩慢;營收、銷量、利潤總額保持增長,利潤率卻連連下滑;有實力的企業良性擴張,實力稍遜的企業發展受挫。
究其原因,不難理解。一方面,今年全球經濟在顛簸中重啟,外貿增長很顯眼,壓縮機需求逐漸復蘇,外資品牌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。而無海外生產基地的民營壓縮機企業,因物流不暢、運費上漲等因素,無法享受這一波市場上升帶來的增長紅利。另一方面,壓縮機作為通用機械設備,其市場形勢與產業政策密切相關。隨著我國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,國家對能耗水平和碳排放管控不斷加強,企業各項生產運營成本不斷攀升,制造業中數量最多但抗風險能力也最弱的“散亂小”企業,在疫情的影響下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,擴產動力不足,產能逐漸向大企業集中,對小機的需求自然減少。與此同時,由于壓縮機行業已充分市場化,中低端產能過剩,小機附加值低,議價能力較弱,加之原材料、能源等價格持續上漲,企業自身對漲價因素的消化能力有限,在越發追求品質、能效的市場面前,低價的優勢不再明顯。而在以高參數、特種、精密和綠色等為特點的高端細分市場上,有實力、早布局、有準備的優秀外資、民營企業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就順理成章了。
“莫畏浮云遮望眼,風物長宜放眼量。”頭部企業今天的地位和今年的業績,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多年努力積累的結果。壓縮機行業競爭雖然激烈,但也是一個容錯率很高的市場,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容得下企業去調整發展思路。在市場分化愈加明顯的當下,企業不管走質還是走量,堅持品質、創新和細分,才是我們最該保持的姿態。
王盛
壓縮機網
《壓縮機》執行主編
watson.wang@compressor.cn
來源:本站原創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