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壓縮機網】壹
2023年上海國際壓縮機及設備展覽會(ComVac ASIA 2023)不管是參展的還是觀展的,都是歷屆來最多的一次。

一是之前三年因口罩原因,很多同行出行不便導致前幾次沒怎么參加,今年放開后都來參加了,畢竟ComVac ASIA展是空壓機行業最聚焦的展會。
二是今年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。今年以來,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動蕩,大家對于全球經濟未來快速增長的信心在降低,國內的房地產、外貿等行業增長受限導致制造型企業訂單減少,間接導致空壓機需求下降。同行也想來展會看看其他廠家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出路。
三是空壓機行業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,已經到了需要轉型的時間。原有主流產品如永磁變頻、雙級壓縮等都已經市場競爭充分化,廠家和經銷商的利潤在縮減,市場亟需新的產品提高利潤率。大家到展會來也是想看看未來的產品趨勢。
這次展會的明星整機廠家無非三類:一類是有主機研制能力的,在成本和性能上可控,不會被卡脖子;一類是專注于于某個行業或細分領域的,規模不大但足夠聚焦,不斷在單項垂直度上深耕;還有一類就是純組裝,但在產品的“微創新”和“差異化”方面有亮點,在這類廠家中能脫穎而出。
貳
近20年來,空壓機行業主流產品有兩次較大的轉型變化。
第一次是2003年左右,活塞機向螺桿機轉型,特點是產品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的增加。
第二次是2013年左右,工頻機向變頻機轉型,特點是節能性更好。
轉型的跡象有幾個共通點,一是經濟的發展影響導致需求要素發生改變,使用客戶對空壓機產品的重點需求由之前的“能用”向“耐用”、再向“好用”轉變。二是配件供應鏈的成熟降低了生產成本,具備了打價格戰的條件。價格戰是行業走向成熟必然要經歷的過程,也標志著市場轉型的開始。這兩年的燃油汽車行業也經歷著類似的情況。三是成本更高但性能更好的新技術在少部分廠家中開始出現。成本的本質來源于材料和技術難度,而這些都可以被產業規模化所消化,看看馬斯克的SpaceX火箭就會明白。
現階段的空壓機行業以上這三種跡象都有。
下一個十年的趨勢特點是什么呢?可能是性價比,也可能是更節能,個人覺得是“可靠性”。國內空壓機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,主流產品的成本和性能差異已經很小,在價格和能效差別不大的前提下,使用客戶將回歸到產品最基本的需求,更關注持續可靠性,而這也是一個空壓機廠家綜合能力的體現。
除此之外,新產品的拓展也將是未來的趨勢,磁懸浮離心機(鼓風機、空壓機)、真空泵、無油機(干式、水潤滑)等,市場潛力非常大。
叁
空壓機的故事講了這么多年已經講得差不多了,產品上的新設計和亮點也已經被同行學習和模仿過,差異化會越來越小。未來大家無非在外觀、做工、成本、性能、品質等方面不斷的精益求精,但可提升的潛力不會太大,很難再出現斷層式技術壁壘,市場占有率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銷售策略的影響。
目前,國內空壓機的年生產規模約500億左右,但近幾年空壓機從業者在不斷增加,必然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。兩個出路——優勝劣汰或把蛋糕做大。這次展會除了空壓機整機,很多廠家也同時推出了基于空壓系統的配套產品,如物聯網、AI系統、監測儀表、集成空壓站、余熱回收、超級管道等。通過改造、替換、產品拓展等銷售手段,對存量市場的二次開發,有可能把市場規模從500億擴大到800億甚至1000億,而增加的市場規模在初期都體現在消費升級上,屬于優質業務,誰能搶占到高地誰就有肉吃。
肆
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外貿,都只是引擎,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還是實體制造業。雖然我們的生產技術已經有顯著發展,個別領域如航天、互聯網、軌道交通等甚至做到了全球領先,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高端制造等行業我們還是有差距。中國經濟要想持續發展,國家對實體制造業的投入仍然會繼續加大,空壓機這碗飯肯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吃。但有人吃肉,有些人就只能喝湯,畢竟肉就只有這么多,能吃上肉的還是少數。
有能力的廠家,多點投入到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,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,帶動行業提升產品高度,市場也會用實際業績來回饋這些投入。
實力一般的廠家,那就兢兢業業把產品做精,把企業管理做好,反正未來的發展趨勢那些頭部廠家考慮得更多,照抄作業就行,沒有肉吃至少還有湯喝。

來源:本站原創
【壓縮機網】壹
2023年上海國際壓縮機及設備展覽會(ComVac ASIA 2023)不管是參展的還是觀展的,都是歷屆來最多的一次。
一是之前三年因口罩原因,很多同行出行不便導致前幾次沒怎么參加,今年放開后都來參加了,畢竟ComVac ASIA展是空壓機行業最聚焦的展會。
二是今年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。今年以來,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動蕩,大家對于全球經濟未來快速增長的信心在降低,國內的房地產、外貿等行業增長受限導致制造型企業訂單減少,間接導致空壓機需求下降。同行也想來展會看看其他廠家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出路。
三是空壓機行業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,已經到了需要轉型的時間。原有主流產品如永磁變頻、雙級壓縮等都已經市場競爭充分化,廠家和經銷商的利潤在縮減,市場亟需新的產品提高利潤率。大家到展會來也是想看看未來的產品趨勢。
這次展會的明星整機廠家無非三類:一類是有主機研制能力的,在成本和性能上可控,不會被卡脖子;一類是專注于于某個行業或細分領域的,規模不大但足夠聚焦,不斷在單項垂直度上深耕;還有一類就是純組裝,但在產品的“微創新”和“差異化”方面有亮點,在這類廠家中能脫穎而出。
貳
近20年來,空壓機行業主流產品有兩次較大的轉型變化。
第一次是2003年左右,活塞機向螺桿機轉型,特點是產品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的增加。
第二次是2013年左右,工頻機向變頻機轉型,特點是節能性更好。
轉型的跡象有幾個共通點,一是經濟的發展影響導致需求要素發生改變,使用客戶對空壓機產品的重點需求由之前的“能用”向“耐用”、再向“好用”轉變。二是配件供應鏈的成熟降低了生產成本,具備了打價格戰的條件。價格戰是行業走向成熟必然要經歷的過程,也標志著市場轉型的開始。這兩年的燃油汽車行業也經歷著類似的情況。三是成本更高但性能更好的新技術在少部分廠家中開始出現。成本的本質來源于材料和技術難度,而這些都可以被產業規模化所消化,看看馬斯克的SpaceX火箭就會明白。
現階段的空壓機行業以上這三種跡象都有。
下一個十年的趨勢特點是什么呢?可能是性價比,也可能是更節能,個人覺得是“可靠性”。國內空壓機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,主流產品的成本和性能差異已經很小,在價格和能效差別不大的前提下,使用客戶將回歸到產品最基本的需求,更關注持續可靠性,而這也是一個空壓機廠家綜合能力的體現。
除此之外,新產品的拓展也將是未來的趨勢,磁懸浮離心機(鼓風機、空壓機)、真空泵、無油機(干式、水潤滑)等,市場潛力非常大。
叁
空壓機的故事講了這么多年已經講得差不多了,產品上的新設計和亮點也已經被同行學習和模仿過,差異化會越來越小。未來大家無非在外觀、做工、成本、性能、品質等方面不斷的精益求精,但可提升的潛力不會太大,很難再出現斷層式技術壁壘,市場占有率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銷售策略的影響。
目前,國內空壓機的年生產規模約500億左右,但近幾年空壓機從業者在不斷增加,必然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。兩個出路——優勝劣汰或把蛋糕做大。這次展會除了空壓機整機,很多廠家也同時推出了基于空壓系統的配套產品,如物聯網、AI系統、監測儀表、集成空壓站、余熱回收、超級管道等。通過改造、替換、產品拓展等銷售手段,對存量市場的二次開發,有可能把市場規模從500億擴大到800億甚至1000億,而增加的市場規模在初期都體現在消費升級上,屬于優質業務,誰能搶占到高地誰就有肉吃。
肆
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外貿,都只是引擎,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還是實體制造業。雖然我們的生產技術已經有顯著發展,個別領域如航天、互聯網、軌道交通等甚至做到了全球領先,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高端制造等行業我們還是有差距。中國經濟要想持續發展,國家對實體制造業的投入仍然會繼續加大,空壓機這碗飯肯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吃。但有人吃肉,有些人就只能喝湯,畢竟肉就只有這么多,能吃上肉的還是少數。
有能力的廠家,多點投入到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,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,帶動行業提升產品高度,市場也會用實際業績來回饋這些投入。
實力一般的廠家,那就兢兢業業把產品做精,把企業管理做好,反正未來的發展趨勢那些頭部廠家考慮得更多,照抄作業就行,沒有肉吃至少還有湯喝。
來源:本站原創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